黄埔情—两岸“同扬文化·喜迎新春”书画联展在北京、台北、高雄举行******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李晗雪)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北京至高美术馆与台湾史记文化出版社、台湾振兴中华民族暨文化经济促进协会共同举办的黄埔情—两岸“同扬文化·喜迎新春”书画联展暨送春联活动30日在北京、台北、高雄同步举行。三地会场均展出来自两岸名家的书画作品,并通过视频连线互动交流。
据悉,此次联展中,大陆知名书画家创作了200余幅作品赠予台北、高雄会场;北京会场也展出多幅来自台湾书画家的佳作。活动当天,三地会场总计有近300位嘉宾出席,分别是来自中华海外联谊会、民革中央、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全国台联、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等单位的嘉宾,两岸及港澳知名书画家,台湾黄埔退役将军、军人和亲属等。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书写、共同创造的,数千年来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当前,两岸同胞都有高度文化自信,无论任何势力任何人想篡改、歪曲、抹杀中华文化,都无异螳臂挡车。中华文化已深深融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情怀中,必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必将为两岸同胞同尊共护。
郑建邦指出,本次书画联展活动得到两岸同胞的广泛响应和积极参与,为两岸同胞享受中华文化的丰富魅力,品味文化里的乡音乡味、乡愁乡情提供了平台、创造了条件。希望两岸同胞继续探索包括书画联展、写春联等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力度,共同在捍卫、创新、弘扬、传播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林中森及部分台湾退役将官分别在台北、高雄会场开幕式上致辞。嘉宾们表示,要共同珍惜和弘扬祖先创造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充分发挥它在民族复兴进程中凝心聚力的作用。
开幕式后,三地会场分别对各自展出的书画作品进行导赏。接着,各会场内的嘉宾以“同扬文化·喜迎新春”为主题进行书画创作,写春联写“福”字,祝福同胞、共迎新年。(完)
打手脚 打腰背 为啥麻醉部位各不同******
很多手术患者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同样是做手术、打麻醉,为什么有的人是在手脚上打针,有的人还要在腰背部打针?是不是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手术就做完了?今天,麻醉科的医生就来带大家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手脚打针
首先说说手脚上打麻醉针,其实就是指我们经常提到的全身麻醉所需要开放的外周静脉。全身麻醉药物大多通过血液进入人体抵达全身和大脑,发挥麻醉效果,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俗称“患者的生命线”,也就是人们口中的手脚上的打针。有了它,麻醉医护人员就可以将麻醉药物注射到静脉中,达到类似睡眠的麻醉状态,就可以实施手术了。
待手术结束后,麻醉医护人员会精准地掌握麻醉药物的代谢时间,停止持续输注的麻醉药物,等待患者的苏醒。一般患者在苏醒后只会记得手上打了一针,医生说睡一觉吧,就沉沉睡去,而对于其他麻醉过程及手术所造成的伤害性刺激毫无记忆。
腰背打针
打在腰背上的麻醉是指椎管内麻醉,这也是我们麻醉常用的另一种方法,也就是俗称的“半麻”。医生会在患者的后背向椎管内打一针,将麻醉药物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通过控制麻醉平面,达到下腹部及下肢麻木、失去痛觉的目的,使患者顺利完成下腹部或下肢的手术。有时候还可以放一根软软的管子在后背,帮助患者渡过难熬的术后疼痛期。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麻醉医生并不是打完了这一针就万事大吉了,麻醉医生会一直陪伴在手术患者周围,做围术期的“守护神”,对患者的整个手术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一个“外科医生中的内科医生”,具备对术中出现的各种危机事件进行及时的应对和处理的能力,做到“化险为夷”。
俗话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打一针”看似很简单,但打完这一针后的麻醉维持、麻醉管理、患者的苏醒才能真正体现出麻醉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难度与重要性所在。用一句话来说:麻醉不只是为了沉睡,而是为了更好地苏醒。
文/武昊天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